很多人选择中医,都可能源自一个理念,即所谓“管得宽,治得慢”。以致于长时间以来,在大众心中都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医就是个慢郎中。
中医到底能不能救急?是什么原因让中医给大家留下了慢的印象?中医在现代急救、重症中有哪些作为?从日门诊最高300人次的“快手艺”,到重症大病占多半的“慢郎中”,秉正堂创始人夏隆江博士7月22日受邀做客FM94.0《生命相对论》,分享他眼里中医的快与慢。
现根据节目访谈内容,整理、编辑如下:
当然可以!古时候的跌打烫伤、刀剑伤,就有快速止血止痛的各种丹药;也有摇铃医,就是走街串巷、速有疗效的民间中医;青蒿素治疗的疟疾是急症,最早来自于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,这本身就是一本可以救急的医书;现在经常也有媒体报道在火车上、飞机上有中医用针刺来治疗旅客的突发状况。
总的来说,这是时代需求和技术变化的结果。古时候,有急症都会找中医治,因为只有中医。随着社会发展,近代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的大踏步前进,更为西医学带来了各种手术、生命支持、转运工具等新手段的进步,西医在生命支持上有更多手段,现代急救体系也是以西医为中心构建的。所以中国人拥有两套医学体系,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
其实有很多。比如急性扭挫伤、晕厥,针灸可以救急,在止痛上更是有优势;筋骨损伤,正骨推拿很有效;头脑昏沉,可以用香囊、清凉油等。中药在一些急重症的救治上也很快,如抢救心肌梗死的丹参注射液,防治冠心病的速效救心丸,对脑昏迷有特效的安宫牛黄丸、醒脑静注射液等。
中医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在这次新冠疫情中,西医的有效干预手段单一,更多地在呼吸支持方面作出了贡献,即便是被寄以厚望的的疫苗,也无法立即投入使用。但中药汤剂、中成药等第一时间就可以介入,在减轻发热症状、减少脏器损害、抑制病情进展等方面作用明显。而这次抗疫的中药组方,就源自于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《伤寒论》,它在外感急性病治疗和中国无数次的瘟疫灾难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有四方面原因:一是中医提倡治未病,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养生保健,相比于治病,更追求的是健康不生病;二是中医注重整体观,相比西医的局部针对性用药,更追求的是身体整体调节平衡;三是很多西医疗效不理想的慢性病,更倾向于找中医来治疗,其本身就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;四是现代生活节奏快,尤其是年轻人追求的是方便和快捷,抓药、熬药、喝药就显得慢了。
快与慢,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。关键在于患者对疾病的看待,以及治疗是否对症。快或慢要因人而异、因病而异。以前看儿科比较多。儿童发病比较急,经常是突然发烧、腹泻、咳嗽。儿童是纯阳之体,只要对症,一两服药就能见效,这是快手艺的一个原因。现在我的门诊患者中,肿瘤、风湿免疫、血液病,还有渐冻症、脑瘫患者等占了三分之二。他们大多数在西医手段下治疗效果差强人意,也无法承受副作用带来的痛苦。中医虽不能拍胸脯保证治愈,但能在缓慢调理过程中,让他们幸福健康地生活着。如果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,自然就显得慢了。
当快则快,该慢则慢。中医该见效快的时候,就要见效快;而该缓缓建功的时候,也不能着急,这是中医的特点。西医有效的生命支持,为中医治疗提供了保障,很多疾病在有良好的生命支持下,也可以使用中医慢慢进行治疗,效果也是非常好。但是慢,不应该成为“传统中药已经过时”的借口,中医也需要与时俱进,因为它一直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保有活力。